作者:新光醫院 心導管室 蔡銘松 放射師
澳洲小學分為三個種類:公立、私立、天主教或是獨立學校。
國小以三個 stage 來區分:stage 1 一、二年級,stage 2 三、四年級,stage 3 五、六年級。分班方式採「混齡編班」,例如,老三上一年級,班上有一些學生可能是接近二年級的年齡,有少數會是接近大班的年齡,混合編班。每個年級,每一班大約 25-28 位學生。
既然有機會了,就仔細規劃吧!
在得知老婆申請去澳洲公費研修的計畫被批准之後,除了申請簽證與財務準備之外,最讓我們傷神的,是該不該帶孩子一起去,如果要帶,可以帶幾個孩子……等的問題。
經過一個月的討論之後,因為老大、老二差兩個年級,老三正要升小一,同屬於同一個國小階段,我們最後決定三個孩子都到澳洲生活一年。理由是:
- 讓孩子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環境。
- 給孩子一個全英語的學習環境。
- 老婆持有的簽證(408 簽證,屬於短期活動簽證,訪問學者適用此簽證),是可以向當地州政府申請學費減免。
- 老大個性內向,需要多方面鼓勵與刺激。
- 老二個性外向,英文強,非常適合到國外學習。
- 老三年紀小,適應力強,小一沒有在國內念,國語注音與國字自學,應該可以補強的。
入學前的準備
老婆要進行研修的地方,位於 Penrith City,距離雪梨市中心約 50 公里,從雪梨搭火車到這裡需要約 70 分鐘。
由於當地的公立小學採用「學區」入學,因此在抵達後的 10 天便火速決定了租房地點,電話聯絡之後,確認了可以入學的學校。
接著我們依照約好的時間,帶著租屋合約與孩子的出生證明到學校,和校長面談,面談內容主要是孩子的語言能力、過敏史與學習經歷,之後校長便在申請書上簽字。接著將申請書、簽證核准文件、租屋合約與學費減免申請書,寄到新南威爾斯州(NSW)教育局進行審核。審核時間約 5 個工作天,前前後後約三周的安排時間,之後順利收到入學核准與學費減免同意函。到這時候我們才安心地帶孩子們去買制服。
到正式入學當天我們帶著孩子們到學校報到,繳交了租屋合約副本、出生證明與疫苗注射證明後便由老師帶至各自的班級開始學習生活。
澳洲與台灣的學校制度差異
澳洲的學制與台灣不同,學年度從一月開始,共有四個學期,每學期有十周,學期間有 2-3 周假期。再來,每天的上課時間,統一為 8:45-9:15 到校,15:15 放學,課程安排在三個 session。
學校不提供營養午餐,要不由家長準備,不然就是每天上課前到校內的餐廳(canteen)去預約午餐,預約時須繳清費用不可賒欠。
為了節省經費,所以就由老婆在上學前準備孩子餐點。偶爾讓孩子們嘗試 canteen 的餐點,他們比較喜歡 chicken nuggets and beef burger,學校也提供一些零食以及飲料,學生可以購買。校長與老師們都強調,餐點不能共享,理由是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國家與宗教信仰,而且體質均不同,怕共享餐點會觸犯宗教禁忌與誘發過敏。
孩子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最不適應的有兩件事:
- 全英語的上課環境而且老師的語速很快,不過憑藉過去上美語課後班(幼兒園)的訓練,這個問題只花了兩周就克服,與同學、老師對話已不是問題。
- 老師上課的方式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主並且讓每個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直到目前孩子們還是會覺得用英語表達見解是有障礙的。
對孩子們來說最有成就感的是在學科方面,特別是數學幾乎是「碾壓」班上其他同學。
澳洲國小學習特色:彈性高
學校會針對學科表現較優異的孩子,由一位老師負責帶 enrichment group。老大、老二都有進入這個團體,每星期一節課,由老師帶領指導做一些比較具挑戰性的數學題目,學習 3D 繪圖軟體,以及學習比較進階的科學項目。老大這學期有機會到國高中部,由 9 年級的學生與他們一起學習進階數學,而最近,他們是在了解圓周率:π。
從這些活動,可以了解澳洲在學科的學習安排,相對比較彈性,也給予學科能力較強的孩子,有其他的學習機會。而且不僅有學科,體育活動也是,例如 swimming 與 footy 等。台灣與澳洲的課程安排有很大的不同,相較之下,台灣國小學科教的較多,學習也比較強。
到現在已經上了第三個學期的課,我和老婆綜合他們這半年多的學習狀況,孩子們有以下幾點心得:
- 美術與勞作的作品很多,自己動手做的機會比在台灣多。
- 老師上課大多是用電腦輔助教學,比較生動有趣同時可以學習操作電腦,完全不使用課本(學生也不用買)。
- 體育活動時間比較多。
- 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
- 有部分作業是要家長帶孩子去某些老師教過的地點,並且將照片貼上(台灣則是寒暑假作業才有)。
- 上課時間短,作業少(大多是一週繳交一次);學期間沒有作業。
- 沒有考試。
素養教育,也是澳洲小學的教學方針。
對我們這個來自台灣的家庭來說,會覺得孩子們似乎學習地太輕鬆,作業又這麼少也沒有考試,對澳洲公立小學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學到多少知識,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雖然州政府教育局對於小學教育的方針是「During their primary school years, students will develop strong literacy and numeracy skills. They will explore new ideas includ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Lessons are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learning styles and rates of progress of individual students.」,也制定教學指引給老師參考(內容是什麼就不清楚了),不過每位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存在巨大差異,也就很難具體評估學習的成效。
到教會禮拜,也成為我們學習的項目之一,國小會依據學生的宗教信仰,會有一節課的課程由教會志工的主導。因為老大誤打誤撞,加入學校 scripture 課程,之後,老婆就跟學校報名,讓三個孩子都加入學校安排的活動,並到學校附近的教會參加活動,與當地人有更深的互動與了解。
融合台灣與澳洲的教學長處
同時,為了讓孩子與台灣國小課程有所銜接,因此我們就固定安排週末的時間,讓孩子練習台灣國小的數學與國語兩個學科。這樣的目的是希望老大、老二回台灣後,中文銜接比較不會吃力,老三則可以跟得上國字的書寫。但目前,老三已經在抱怨國字很難,不想寫等等問題。
我和老婆正思索著回來之後該如何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若是將台灣與澳洲的長處結合起來是可行的辦法。
- 在學校學習大量知識後,家長利用周末與假期帶他們去看看曾出現在課本的地方(善用旅遊增進素養)。
- 使用學習單加深孩子們的思考與查找資料的能力(素養教案)。
- 與孩子們一起利用電腦或平板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讓 3C 成為好工具)。
- 培養孩子們建立可以動手做的興趣或技能(引入刻意練習)。
以上是這半年多以來對於澳洲公立小學的觀察與孩子的學習狀況,與大家分享。
最新活動